“有多大的担当才会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参加工作24年来,周丽萍始终坚守扎根乡村,在教育事业中承担着不同角色的责任。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不会说华丽无比的言语,却以最朴实的情感和行动陪伴学生走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季节。24年间,她用真心、真情、真诚诠释了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工匠精神,阐释着教育人的执着与追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句问候让我欣慰很久”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让她感动
“我是1999年铜川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咱们西村乡中心小学任教,先后教授语文、数学等科目,这么多年真是弹指一瞬间。”谈及这24年来的教育经历,周丽萍感慨良多,“那时候条件不好,我们两个老师一间宿舍,窗户都是用报纸糊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条件艰苦但我和同事们都没想过这些,只是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周丽萍说到。
以前的孩子们基本是放养式,没有娇生惯养,再加上孩子们的淳朴,所以虽然有些调皮,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还是让她深受感触,“我记得有些孩子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经常会看一些课外读物,比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或者科普读物等书籍,甚至有些孩子把作文大全都翻了好几遍,害怕老师发现就放在课本下面偷偷看,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真的让我非常感动。”周丽萍说,每当她发现孩子们偷看课外书,从来不会批评,只是告诉他们:只有考更好的成绩走出大山,才能看到更多书籍,才能更真实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以前就是周老师的学生,她真的是一位好老师,对待学生非常有耐心,现在又给我娃当老师,把娃交给她我非常放心。”送孩子上学的李女士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我教授过的孩子们中真正走出农村的只有一部分,一些孩子虽然没有走出去,但我仍旧很骄傲,因为他们懂感恩,每当在路上碰到,他们的一句问候都会让我欣慰很久。”讲述的时候,记者在周丽萍眼中看到了满足的笑容。“周老师是个非常棒的老师,每当我们工作中有疑问的时候都会耐心的帮助,她的担当、敬业、这么多年的乡村坚守值得我们每个年轻教师学习。”幼儿园小二班老师刘琳娜笑着给记者说。
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从‘教授’到‘引导’发挥幼儿主体地位
2013年9月调入尧生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从一名小学教师转岗走上了幼教管理岗位。“小学文化课教学和幼儿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幼儿教育更多的是服务者的心态。”周丽萍说,为了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她重新学习熟练掌握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要求,加入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和实践能力。“现在很大一部分孩子都是爷爷奶奶照看,所以存在部分误区,他们认为幼儿教育不重要,幼儿园就是帮忙照看看孩子,其实不然,孩子的自主探究、相互合作意识、创新和实践等能力和习惯都是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周丽萍说,在教学中,她一直追求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幼儿学习语言兴趣发展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因为孩子小,‘教’不管用,只能引导,所以在教育中我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将孩子们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引入课堂创设情景,同时采用游戏闯关的契机,吸引幼儿的眼球和注意力,以兴趣为出发点,创设开放课堂激,发了幼儿上课参与的积极性。”周丽萍说,现在每到上学时她看到孩子们高兴地走进幼儿园的大门,看着家长们欣慰的微笑和期待的眼光,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她深切感受到:无论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都是值得的,幼儿园就是她的家。
坚守24年,只为乡村孩子实现人生梦想
在时间的单行道上,从青丝到华发,周丽萍在乡村教育24年的坚守成就了一群群孩子,为乡村教育事业创造一个个希望。“我认为乡村教育的目的是就是把留守的孩子,培养成精神丰富、富有爱心、懂得感恩,这样孩子们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4年来,她坚守三尺讲台,心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对学生们的爱,只为让山花开的更烂漫,能成了为孩子心中最好的老师。“新时代,新使命,乡村教师的使命就是为乡村孩子实现人生梦想付诸行动,让乡村教育绽放新时代的光彩。”采访最后,周丽萍告诉记者。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志斌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