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人活于世,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面对孤独又该如何自处?《寂静人生》里都有答案。
(资料图)
《寂静人生》是一出现实主义的好戏,以写实的笔墨,白描的表现手法,简练又精准地描绘着生死与去爱。
固定的镜头、单调的画面、纯色的色彩、重复的工作、舒缓的配乐,《寂静人生》的底色是静谧、客观的,以一种不打扰的姿态看待生与死。
主角约翰·梅是一名社会服务员,他的工作就是帮助孤单死去的逝者找到相关亲人,希望他们能够送死者最后一程。
二十二年来,他处理过许多死者的案子,但基本都是无人问津,敛尸、火化、选乐、入土、葬礼,从来都是他一个人。
可即便如此,他从来没有怠慢过一位死者,都在尽心尽力的工作,他与逝者的关系是陌生人,但他全身心的付出感情。
人死如灯灭,最难过的不是肉体的死亡,而是被人彻底遗忘,甚至提及后都会刻意忘记,梅的存在是让这些人往生后也能维系与现实的羁绊。
当他被告知将要被精简掉后,他决定为最后的死者比利·史托克找齐所有亲友,而这个找的动作就是诠释存在主义和哲学概念的过程。
人从来不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但最终会变成孤岛,那么人的存在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就应该一生寂寞?
比利·史托克是个很难界定的两面人,他帮助同事,为了给同事们争取更多的休息时间,跟主管大闹,最后辞职走人。
他对爱人很好,有人来骚扰她,比利不顾危险,将对方的半只手直接油炸,他深爱女儿,就算身在监狱也记得女儿十八岁的生日。
他古道热肠,为了给慈善机构募集捐款,嘴咬皮带在三层楼外吊了三分半钟,他与战友有过命之交,在执行任务时曾救过战友一命。
这样的人应该亲人在身边,结交满天下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比利的后半生孤独终老,要么与街头为伴,要么把监狱当家。
因为他酗酒、打架,脾气臭,动不动就恶语相向、拳脚交加,跟家人更是聚少离多,很多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眼里容不下其他人。
他的一生就是毁誉参半的一生,有过许多朋友,但都半路走散,得到过亲人的爱,可皆被他挥霍一空。
所以当梅找到他们,希望他们出席比利的葬礼时,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拒绝,想到了比利好的一面,但也为他坏的一面恐惧。
比利变得孤独是因为他自己,他曾拥有一切,但他不懂得珍惜,他存在的意义是告诫人们如何去爱并且守住这份爱,否则寂寞一生也不值得怜悯。
最后,比利的葬礼如约举行,他生前的亲友全部出席。
人一旦走了,那些糟心事也就烟消云散了,活着的人应该更好的活着,不再重复死去的人的悲剧。
人这一生,孤独的时间大过热闹的时候,每个人都想三五知己在伴,爱人、亲人在侧,可怎么去维护是门学问。
片尾,在比利的葬礼上,其实导演已经将方法教给了观众,主动与包容。
亲友都来到了比利的葬礼,比利曾经的爱人拥抱了比利的女儿,比利流浪街头的两个乞丐朋友开始分享手中的酒。
失去的爱让他们更懂得爱,这是比利·史托克的存在主义,用他人口中拼凑的一生解释如何去爱。
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约翰·梅,他的一生全都展现在眼前。
无儿无女无伴侣,几十年来的日子都是两点一线,像发条一样,开关一拧,开始上班,时间一到,下班回家。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无非就是单一与无聊齐飞,重复共机械一色,一个人走走停停,直至走进坟墓。
可在影片结束时,梅因车祸去世,他自己的葬礼无人来问。
本来以为会是个一悲到底的结尾,但梅曾经帮助过并且送他们最后一程的那些逝者以灵魂再现的方式出现在梅的葬礼上时,普通人的意义随之浮现。
梅很不起眼,就是芸芸众生中很普通的一员。
他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属于一上手就会,可替代性特别高,所以公司裁员时,梅第一个被解雇。
但他的认真负责却让许多无依无靠的人,在死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不必为孤身一人而担忧,不必害怕无人送行。
梅对于他们来说,是他们人生闭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梅不在了,梅回家路上拐角处二楼的大爷一如既往的向远处眺望,对他的生活不会有任何影响。
但他们却不行,梅离开之后,不会再有人像梅一样竭尽全力的帮他们寻找亲人,将他们的骨灰保存许久。
这就是普通人的意义。
于整个社会而言,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就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千千万万,一朵消失无关紧要。
于陌生人而言,一个人的存在连远方的哭声都不算,因为你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交集,也就谈不上联系。
于跟你有关系的人而言,一个人的缺失可能会让你所在的这个圈子暂时运转缓慢,也许还会有眼泪产生。
人这一辈子,有的人影响世界,有的人平平淡淡。
可平平常常也是活,波澜不惊也是活,你的存在不一定要惊天动地,孤独也不可耻,只要有人还记得,只要用力去爱,就是好好活,就是人生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