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王娟
“2023年公司将加快空天地一体化产业布局,强化提升挖掘卫星应用产业技术的巨大市场潜力,加快云服务转型,挖掘遥感数据价值,算法以及数据源。”4月27日下午,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待上述建设完成以后,公司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增强,也将是科创板唯一具有上中下游空间产业服务能力的上市公司。”
【资料图】
据介绍,自2020年以来航天宏图加快空天信息全产业链的布局覆盖,包括上游的无人机、卫星,中游的平台系统,以及下游拥有不同场景的应用市场,是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三个核心要素具备完全的科创企业。
受益于全产业链的布局优势,2022年公司业绩营收净利双升,新签订单额再创新高。年报显示,2022年公司全年新签订单总额30.7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57亿元,同比增长67.32%;实现归母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32.0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6.40%。
空天信息产业链优势凸显
市场人士认为,空天地一体化时空大数据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要素产业推进的重要基石,当前航天宏图积极推进全产业链布局,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为主的自主数据源建设,PIE+行业业务逐步接入自主数据,以依托“数据+云+应用+生态”的服务模式,深度挖掘数据的应用价值,有望受益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此外,在业绩说明会上,“大数据、大模型、大场景”,也是航天宏图公司总经理廖通逵对于目前航天宏图业务新进展浓缩概括。“公司算是当之无愧的大数据公司”,廖通逵在业绩说明会上强调。
据公司方面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大数据方面,当前航天宏图构建了空天地多元一体化的数据获取体系,包括女娲星座和无人机的采集能力及测绘生产的数据,在数据体量上,积累到现在已具备350多种专业的数据集,数据总量突破了20个PB,并且每天还在以7~10个TP的速度不断的增长。
“能够明显感觉到在公司有空天地数据源的能力以后,对我们拿单现带来非常大改变。”廖通逵谈到,“因为具备了自己的卫星及无人机,因此公司的数据积累和迭代速度也非常快,实际上去年短短2~3个月的时间就积累了500多万的数据样本,这也是其他企业短期内所不能及的。”
在大模型方面,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将会公司业务带来很大的改观,一是提高遥感小模型的泛化能力,能提升遥感技术的通用性和普世性,提升应用能力,二是AI的自动生成能力,能够实现数据集的自动迭代和训练,在检测业务方面弱化传统的固化目标检测方式,以及提升三维重建的速度和精度。
在大场景方面,基于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下,目前公司去年已经落地的项目即城市级的云服务。
“女娲”星座系统订单增量可期
2023年3月30日,公司“宏图一号”01组SAR卫星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这也意味着公司将具备自主可控的卫星数据源。
此外,2022年12月,公司以设立专项投资基金的形式参与了34颗SAR卫星建设,未来将与发射的4颗SAR卫星一起组网形成“女娲”星座(38颗),助力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全产业链布局。
这也是目前市场对于航天宏图最大的期待,在业绩说明会上多位市场人士积极询问公司在“女娲星图”系统的卫星发射计划。
据了解,公司“女娲星座”计划一期工程包括28颗雷达卫星组成的雷达遥感星座和10颗全色0.5米八谱段以及多光谱2米的光学卫星组成的光学遥感星座。
根据公司调研数据显示,我国民用在轨运行SAR卫星包括高分三号、海丝一号、齐鲁一号等,数量十分有限,且不具备全球高精度立体测图的能力,形变监测等业务也无法有效开展。
而航天宏图的女娲卫星系统则是由“1颗主星+3颗辅星”组成,具备全球范围高分宽幅成像、高精度测绘及形变监测等能力,可快速、高效地制作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SM)并完成全球非极区测绘任务,具备在1年内完成全球陆地范围测图任务的能力,提供多类型遥感数据产品。
对于卫星的发射进度,廖通逵表示,在近一两年内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将女娲星座系统的38颗卫星发射上天,预计将在2025年前完成,届时将会形成20多颗雷达卫星对全球进行覆盖,具备全球第一的数据源能力。
“目前国内是没有这么大规模业务型的混合式遥感星座,在世界上这种混编式的星座也是没有的。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对于发射进度廖通逵表示,将通过一箭4星或是一箭8星的方式一次打包发射到对应的轨道面上,这样才能形成规模化的重返能力。
此外,对于卫星在近期内能否为公司带来收入,廖通逵则信心满满的表示,女娲星座所带来的收增量将会是亿元级别以上,且今年有望落地首个亿元级的大订单。
某计算机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当前国内的遥感卫星产业发展逐渐丰富,近年来在政策端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例如在农业发展、自然资源、商业化运用等方面均给予支持,且相关规定不断细化。随着上游卫星的快速发展,看好未来商用卫星的市场需求。对比国外目前我国商业遥感卫星仍有上涨空间。
(编辑 上官梦露)